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瞬息万变,各种形式 的技术壁垒和产业保护措施层出不穷。我 们实时跟踪并收集整理世界各国市场准入 规则的变化情况。
国内新闻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于9月3日-5日在厦门正式召开,多年来金砖国家遵循开放透明、团结互助、深化合作、共谋发展原则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国家精神,以成为新兴经济市场的领头羊和国际经济关系民主化的自然推动力。   纺织服装是“中国制造”在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传统民生产业。那么,出口金砖国家纺织品需要注意哪些事情?为此,记者采访了江苏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贸易措施咨询中心,专家为记者对比金砖国家纺织品相关法律和法规。   巴西   巴西的纺织和服装产品是世界上最强、最具代表性的市场之一,且巴西是少有的几个从纺织纤维到服装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有了解的国家之一,巴西的纺织和服装行业为巴西国民生产总值贡献了4.1%,巴西在纱线、面料和针织品生产上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墨西哥、土耳其和南非,是全球第七。   与其他大多数地区的立法原则一样,巴西的立法也是基于产品在消费者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巴西具有比欧盟更为详细和严苛的产品特定名称和标签要求,强制性合格评定仅适用于产品名称和标签要求,并形成国家检验,在入关时海关会进行严格管制。   巴西法令Law No. 9933规定,凡是在巴西境内从事产品制造、进口、加工、组装、包装或商品化的个人或法人实体,都必须符合使用的技术法规要求。所有的技术法规都是通过合格评定机制来履行实施的。   当下,对于进口到巴西的纺织服装、鞋类和皮革产品,对于标识标签要求,巴西国家计量标准化和工业质量研究所(INMETRO)颁布了技术法对进口纺织纤维、成品或半成品产品的标识标签进行强制性要求和监管。   俄罗斯   俄罗斯属于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国家。由于俄罗斯纺织业长期以来生产不景气,国产商品不能满足其市场需求,进口依赖程度较大。目前,俄纺织工业70%的原材料依赖进口,除棉布和纯毛布料及一些工业用纺织品外,丝织、人造丝绸、窗帘布等其他日用纺织品主要从中国、东南亚和土耳其进口。   俄罗斯境内的纺织品需满足认证及标准要求,其中,认证程序按照俄标委《纺织品和轻工产品认证规则》决议进行,对俄罗斯境内产品和强制清单中规定的进口产品适用,纺织品进入俄罗斯市场必须取得GOST R认证和生态认证。标准则同样参照GOST系列标准,如GOST R ISO 17702-2016鞋类.鞋帮测试方法.耐水性、GOST R ISO 16373-2-2016纺织品.染料.第2部分.可萃取染料测定常规方法,包括过敏性染料和致癌染料的测定(方法使用吡啶-水)。   除此之外,根据俄罗斯法律规定,俄罗斯贸易部派人员在商场对国产和进口产品进行随抽,要求纺织品标签的所有资料都必须用俄文书写。进口产品的信息可以粘贴在原产品的商标上或产品包装上。俄罗斯对于商标本身的质量,也规定了一定的技术要求。如标签不能粘到一起或是悬挂、标签应当保持图象留下的光泽状态,以及规定了纸张的保湿状态等。同时,俄罗斯对部分纺织品的标签还提出了美观要求。如缝纫、针织的制品、鞋帽等产品。   印度   印度是世界最大的黄麻生产国、第二大棉、丝绸及第五大合纤维生产国,尤其是棉花生产量远大于国内用量。印度的纺织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到目前已经形成一系列较齐全的产业门类,包括棉纺织、化纤、黄麻、丝绸、毛纺、服装等,成为该国规模最大的产业。   印度标准化工作主要由印度标准局(Bureau of Indian Standards, BIS)带头开展,包括产品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和测试,而纺织品相关政策的制定、规划、进出口发展和贸易主要由印度纺织部负责。   印度环境保护法案1986(Environment (Protection) Act, 1986)规定禁止纺织品中的有害染料的使用,且要求纺织品在进口货物装船前,需要认证申明装载的货物不含偶氮染料,装船前的证书必须从原产地国家认证机构认可的纺织测试实验室获得,证明产品不含禁用染料。同时,印度还限制二手纺织产品进入印度。   南非   目前,南非纺织业规模为非洲第一。南非消费者对纺织品需求具有多样化和数量小的特点,其对品种的需求与发达国家无异,但总体消费水平却只有发达国家的1/3左右。南非本地产服装只能满足内需的60%,当地对冬夏两季成衣需求量大。   南非标准基本是由制造商、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消费者委员会共同讨论制定出来的,以符合社会和科技需求为目的,其中大多数是为自愿性使用而设计,国家也不施加任何强制性规定要求履行,仅有少部分为强制性标准,南非标准局SABS将这些强制性标准称作“法定强制规范”(Legal Compulsory Specifications)。   此外,南非对纺织品、服装和鞋类维持着对包装和标签的要求,根据南非贸易和工业部的规定,纺织品、服装和鞋类产品必须标示相关内容且包装符合要求后方可获准进口和在南非国内市场销售。   中国   我国纺织品行业涉及产业用、家纺、服装等领域,产品种类繁多,涵盖棉、毛、丝、麻等,产品技术标准门类较多,目前我国对市面上纺织品质量的监管除了要求符合《中国产品质量法》等法规之外,主要的保证产品符合要求的手段即是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等标准的使用,所有在中国市场上售卖的国产或进口产品必须符合相对应对的标准要求。除标准外,中国目前还没有针对纺织品的强制性认证要求。   目前,已有的标准包括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31701《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GB/T 18885《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GB/T 5296.4《消费品使用说明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上述标准对纺织产品的物化性能及标签提出了要求。   为此,检验检疫部门提醒企业:金砖国家对纺织品流入市场的监管都有各自的特点,有些侧重产品本身安全性,有些侧重产品标识标签,有些通过认证要求监管,有些直接通过标准进行监管,有些认可国际标准,有些需要依据本国要求来合规。总之,法规、标准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虽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减少有害物质使用保证产品安全可靠,保障消费者能够获取到足够的产品信息,实现环保安全的产品流通。 来源:中国新闻网
   9月25日起,我省将在原“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基础上,将公安、住房城乡建设、商务、交通运输、旅游、海关等6个部门(单位)的15个涉企证照事项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全省实行“二十证合一”,并将农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2个涉企证照事项暂停实施。这项改革是在省政府网站22日公布的《四川省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的。   方案要求,要通过“一窗受理、部门共享、信息互认、多证合一”,实现“数据网上行,企业少跑路”,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实现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和相关信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根据方案,我省将实行一站式服务工作机制,企业到工商(市场监管)登记窗口递交登记材料后不再向被整合证照核发部门递交材料,工商(市场监管)部门按照“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工作模式,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多证合一’改革实行的登记条件、登记程序、申请表格、提交材料规范和营业执照样式与‘五证合一’改革相同。”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已按“五证合一”(包括“三证合一”)登记模式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的企业,不需重新申请办理“多证合一”登记,由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将登记信息推送至相关部门(单位)。   “多证合一”改革后,已领取相关纸质许可(备案)证件的企业,原许可(备案)证件继续有效,企业申请变更登记或申请换发营业执照的,由登记机关依法核发、换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不收缴原许可(备案)证件。被整合证照核发部门(单位)不再执行相关许可(备案)证件定期验证和换证制度。   《方案》强化了事中事后监管,明确“多证合一”改革后,原证照事项管理部门监管职责不变。(记者 刘佳)   来源:四川日报          
□ 本报记者 徐 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将标准化提升到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39届ISO大会贺信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李克强总理指出,标准化日益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和品牌战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越发凸显。 2015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拉开了标准化改革帷幕,开启了标准化科学发展新征程。几年以来,标准化工作改革持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型标准体系构建取得积极进展 推动政府标准瘦身健体,释放市场标准发展活力,是新型标准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新型标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精心组织,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对13290项强制性标准项目(含计划,下同)和113703项推荐性标准项目开展了清理评估,集中废止了597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转化了1301项强制性国家标准,2300余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即将予以废止,还有近万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正在或即将开展修订工作。 实施“标准化+”行动取得务实成效 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开展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发布100多项化解产能过剩标准。开展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在12个领域,对770余项国际国外技术法规和相关标准中的3800余项关键技术指标进行比对分析,推动了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建立节能标准化联合推进机制,组织实施两期“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发布200余项节能国家标准,推动打造一批能效“领跑者”企业。制定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十二五”行动纲要,部署98个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促进了社会管理创新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联合“一行三会”印发《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配合交通运输部推动10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联合商务部下达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项目、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第3批重点推进项目。大力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业,与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召开标准化服务业发展推进会,支持9家标准化服务机构入驻中关村,服务中关村企业创业创新发展。 标准国际化取得重要突破 成功举办第39届ISO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第39届ISO大会致贺信,李克强总理出席并致辞,杨晶、王勇国务委员出席会议。来自163个国家(地区)、14个相关国际组织和欧洲、泛美、亚太等区域标准化组织的代表,近600余名外宾参加了会议。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39个成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大会。大会确立了ISO新的5年战略发展规划,拓展了ISO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国以承办大会为契机,推动发布了《北京宣言》,签署了11份双边合作协议,举办了“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高峰论坛,扩大了中国影响,产生了中国效应,为国际标准化发展提出了中国主张,贡献了中国智慧。国家标准委代表中国深度参与《ISO战略规划(2016-2020年)》及行动计划制定,提出中国方案和主张。成功与ISO达成合作协议共建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青岛)和国际标准化会议基地(杭州),搭建中国标准国际化工作平台。签署《中法首批中法互认标准清单》《中美标准化谅解备忘录》《中英石墨烯标准化合作备忘录》,深化与各国实质合作。推动ISO主席张晓刚担任“一带一路”峰会“加强政策沟通和战略对接”平行主题会议主持人,促成与俄罗斯等12个沿线国家共同签署《加强标准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倡议》,并纳入高峰论坛成果清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谱写标准新篇章。积极推动我国专家成功入围IEC主席人选,新承担ISO、IEC技术机构主席4个、秘书处4个,提交国际标准新提案70项,中国标准走出去步伐提速明显。 标准化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国家标准委加快标准立项进程,立项周期由平均8个月缩短至3~4个月,立项效率大幅提升50%,此外修订和采标类项目审评流程进一步简化,紧急项目随时下达计划。加强标准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行技术委员会投票电子化,深化“编审合一”模式,国家标准审批周期缩短40%,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截至目前,今年已下达7批次659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143项。强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完成了《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推进国家标准全文免费公开,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实现20个工作日内公开,目前已公开了21499项国家标准文本,并通过国务院网站实现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一键查询服务。 标准化军民融合取得成效 国家标准委与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推动实施“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明确了41项重点任务。加大对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载人航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支持力度,近百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吸收275名军方技术专家,标准化技术组织军民融合取得积极进展。加大军民通用标准研制力度,与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下达43项军民通用国家标准研制项目,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北斗卫星导航等重点领域。基于射频识别军用标准,制定发布了《信息技术 射频识别 2.45GHz空中接口协议》等国家标准,首次实现了标准成果军民共享。 据了解,下一步,国家标准委将在推进《标准化法》修订、加强政府标准精准管理、促进市场标准有序发展、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大标准化军民融合力度、深化标准化科学管理、深入推进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改革等方面积极协调,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 来源:中国质量报
9月21日,质检总局正式发布了《2016年度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影响的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度,我国有34.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比2015年下降了5.9个百分点。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额为3265.6亿元,比2015年减少了2550.3亿元,占同期出口额的2.4%,比2015年下降1.7个百分点。企业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而新增加的成本为2047.4亿元,比2015年增加505.6亿元,占同期出口额的1.5%。 2017年3月起,总局国际司会同标准法规中心,组织各直属检验检疫局,随机抽取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051家出口企业,就2016年度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本次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出口企业获取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的渠道、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时采取的做法、希望获取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形式和途径,以及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对政府主管机构和中介组织的需求等。通过采用双层复合不等比例抽样法,依据HS编码,本次问卷调查将调查的出口企业划分为七大产品类别,从企业所属行业、地区、性质、规模、出口国别、贸易损失、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表现形式、受损原因等方面,调查分析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情况。在全面调查基础上,问卷调查还增加了对出口茶叶、电气设备、陶瓷和纺织服装等4类产品的专项调查,以及我国出口企业受韩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专项调查。 直接损失大幅降低 新增成本仍需重视 数据显示,2016年度,对我国企业出口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在前5位的是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非洲,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33.4%、31.0%、4.8%、4.7%和4.7%;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产品类别在前5位的是机电仪器、化矿金属、木材纸张非金属、纺织鞋帽、橡塑皮革,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34.6%、18.1%、17.8%、9.9%和8.1%;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省份在前5位的是山东、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18.6%、15.8%、12.9%、12.3%和8.3%。 此外,同期完成的专项调查表明,2016年度,我国茶叶、电气设备、陶瓷和纺织服装4类产品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直接损失额分别为4.7亿元、1013.9亿元、17.4亿元和364.3亿元;新增成本分别为1.7亿元、141.7亿元、1.9亿元、68.3亿元;2016年我国企业受韩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直接损失额为367.2亿元;新增成本146.7亿元。 据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主要贸易伙伴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认证要求、技术标准要求、标签和标志要求、环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等5个方面;影响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限量要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限量要求、食品微生物指标要求、食品标签要求、加工厂和仓库注册要求等5个方面。 应对工作成效显著 倒逼外贸结构优化 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因技术性贸易措施导致的我国出口产品被国外扣留、销毁、退货等直接损失额较上一年有了大幅降低,降低率为48.6%。 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作为质检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服务外贸发展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受到质检总局的高度重视。2016年,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被列为全年质检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充分发挥部级联席会议作用,加强对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的协调指导,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进,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能力获得较大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在质检总局的统一指导下,各级质检部门加强国外重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跟踪、评议、交涉和应对,提供针对性、有效性的支持服务措施,帮助企业破除壁垒、规避风险、扩大出口。同时,在质检部门与出口企业的联系互动过程中,出口企业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认知度明显提高,应对意识也日益增强。 在遇到国外技术措施或技术要求限制时,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选择通过改进工艺、更新设备、加强管理、自主创新等手段提高产品竞争力。在受访企业的2016年新增成本中,有505.6亿元用于采购新设备、引进新的生产线以及科技创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倒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我国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促使单一加工贸易出口在出口总体中的占比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装备、人工智能、生物芯片、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制造成果正在急速出海,从而有效帮助出口企业减少了部分直接外贸损失。 来源:中国质量报
      众所周知,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不过,记者调查了解到,我国超9成食品出口企业需通过各类国外认证,认证壁垒正成为“隐形高墙”。而据业内反映,包括食品出口在内的出口商品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一定程度上已被外资机构垄断,且存在认证费用居高不下,因市场不同而标准不一互不采信等情况,加重我国出口企业的负担。     对此,专家建议,应强化引导企业以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同时要重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测认证民族品牌,在国际认证市场增强话语权,以有效维护国家和企业正当利益。     出口食品企业遭遇认证壁垒   部分自愿性认证变相成为强制性     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是市场经济的“信用证”、企业质量管理的“体检证”,也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不过,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却让我国出口食品企业面临日益增多的认证壁垒。     记者了解到,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一直重视推行和强化质量认证。通过加强监管、优化服务、推进互认,推动质量认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据介绍,全国累计颁发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5.4万张、42.9万家,颁发证书及获证组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并且,在推进国际互认方面,启动实施了《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三年行动计划,加入21个认证认可国际组织,签署13份多边互认协议和110份双边合作互认协议,100%等同转化35项国际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标准。     然而,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外客户以需满足其国内法律法规等要求向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向出口食品企业提出各类具有贸易保护色彩的认证要求,认证壁垒日益增多。     “近年来,我国出口食品企业除了取得出口国注册资格外,国外采购商还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外资机构的认证。”宁波检验检疫局认证监管处陈继新处长说,最近,质检部门调查注意到,我国食品企业进入不同国家市场,不少国家的客商强制要求必须通过外资机构的认证才行。以出口罐头生产企业为例,仅浙江、江苏就有9成企业是由外资机构认证的,而且拥有4个及以上认证。     “为了产品能进入不同市场,我们企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共计通过了HACCP、ISO9001、犹太、社会责任和BRC等8个认证。”宁波天韵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颇为无奈地表示。     据了解,目前,在国际上与食品相关的常见认证大致包括四大类:以HACCP和ISO9001为代表的体系类认证;以有机食品和非转基因(IP认证)为代表的产品类认证;以美国FDA认证、独联体国家GOST认证和日本JAS认证为代表的国家类认证;以清真认证和犹太认证为代表的宗教类认证。     此外,部分自愿性认证因客户要求也变相成为强制性认证,如沃尔玛要求虾产品生产商需要通过一项非强制性的美国水产品ACC认证。     标准不一且互不采信认证费用居高不下     认证种类繁多且价格不菲,加重了出口食品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负担。而据业内反映,包括食品出口在内的出口商品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一定程度上已被外资机构垄断。     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食品出口不仅面对种类繁多的认证,而且准入条件苛刻。比如,产品出口主要贸易国家美国,在认证时需满足《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简称FSMA)及其配套的预防性控制法规(117法规)、食用农产品标准(112法规)、预防蓄意掺杂法规(121法规)等众多的法律法规,仅凭企业一己之力较难搜集、掌握和有效应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还明确表示现有的HACCP、ISO22000、GAP等认证不能直接等同FSMA要求的食品安全认证等。我输美食品出口企业面临严重挑战。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介绍,目前国际上与食品相关的常见认证超过23种,且大部分为强制性或变相强制性认证。由于食品认证涉及系列技术法规,企业应对困难。不菲的各类认证费用还不断推高企业产品成本。最近,国家检验检疫部门调研发现,认证和验厂费用以及通过认证需更新生产设施等费用已成为出口食品企业重大支出,直接推高产品出口成本约1个百分点,造成行业利润下滑。     “我们公司2016年在食品认证方面的费用支出为91.15万元,占出口成本的1.31个百分点。”宁波华宇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现在企业各类生产成本都在增高。检验检测认证方面的费用还居高不下,并且因市场不同,标准不一,互不采信,需企业重复认证,让我们真是“举步维艰”。     记者注意到,更艰难的是小微企业,高昂的外资认证费用对他们的出口影响更大。如浙江余姚联海实业有限公司2016年出口额为40万美元,而认证等费用支出为8万元,出口成本提高3.3%,大大挤压了他们的利润空间。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宁波公司总经理王振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或者收货商要求外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出具相关证书,甚至作为结汇凭证。包括食品出口在内的出口商品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一定程度上已被外资机构垄断,据宁波认证认可协会调查,外资机构占据宁波进出口检验检测认证市场85%以上的份额。     “虽然,近年来我国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拓展FSMS、FSSC、BRC、GLOBALGAP、UTZ,欧盟有机认证,日本有机认证,但是,互认的数量还是严重不足。”王振新说,由于我国的认证机构在国际认证市场上缺乏品牌和影响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食品出口等行业企业以高昂的费用接受外资机构的认证。     但是,在国外客户指定的外资认证机构中,部分认证机构并没有想象的那样规范,存在乱作为、服务质量打折扣的情况。     宁波康德食品有限公司,一家老牌罐头出口企业,他们按照国外客户要求通过了清真认证和社会责任认证检查,但未获得相应证书,仅获得国外客户的“通过认证”通知。“我们也不清楚具体情况,为什么只是‘通知’而不是‘证书’呢,这些认证让我们的思维有点跟不上了。”公司研发部张经理对此颇为不解。     记者采访了解到,宁波地区不少出口食品企业反映,一些外资认证机构存在不按标准或合同检验、为难企业、额外收费的行为。并且还存在着虚假宣传、无证经营、无序竞争、外资机构垄断等乱象和问题。     据了解,国家认监委最新的2017年第18号公告《国家认监委关于对有关机构非法从事认证活动的公告》中指出,“CQS欧亚认证(中国)有限公司”“美国国际标准管理局(ISA)”“意大利欧洲认证组织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规定,在未经国家认监委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非法开展认证活动,并向部分企业颁发管理体系等认证证书。国家认监委宣布其颁发的认证证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无效。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认证品牌   增强国际认证市场话语权     鉴于认证壁垒已对我国出口食品行业带来实质性影响,业内建议,要重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测认证民族品牌,增强国际认证市场话语权,以有效维护国家和企业正当利益。     记者了解到,当前,外资机构带来的认证壁垒已对我国食品出口行业带来实质性影响,同时也制约了我国其它行业的外贸出口。     宁波检验检疫局局长卢厚林说,要改变现实被动状况,一方面,需强化引导企业以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迎接认证壁垒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要重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测认证民族品牌,在国际认证市场增强话语权,以有效维护国家和企业正当利益。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说,我国的认证机构在国际认证市场上缺少话语权,在国际间证书互认方面困难重重,导致我国出口企业被迫接受外资机构认证。“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检验检测机构品牌迫在眉睫,应以检验检测机构改革为契机,综合考量国内认证机构的规模、实力、潜力等因素,构建跨层级、跨区域、跨领域的多家国家龙头企业,让他们作为我国行业代表参与国际竞争。”余潇枫说,通过领军型企业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逐步取得与国际大型检验检测机构平等对话的地位。     卢厚林认为,面对我国认证机构在国际认证市场上缺少话语权、国际间证书互认难推进,出口企业认证成本高降低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客观事实,应按照国务院要求加快检验检测机构整合进度,抓住“一带一路”、亚投行、自贸区等建设机遇,通过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列入CCC等方式推动沿线、成员国家关于检验检测证书的国际互认,打造国际检验检测认证“中国服务”品牌。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新经纬客户端10月10日电 国新办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16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6575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36.8%,年均增长8.1%,位居世界第二位。      进出口贸易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201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4.3万亿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保持在11%以上。货物贸易方式不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由2012年的52.0%上升到2016年的55.1%,今年1-8月份进一步上升至56.8%。双向投资达到新水平。2013-2016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894亿美元,年均增长3.1%;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915亿美元,年均增长21.6%。吸收外资质量提高。2016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716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6.1%。   全方位开放拓展新空间。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6.3万亿元,占我国贸易总额比重达25.7%。今年1-8月份,我国对俄罗斯、印度、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4.1%、23.7%和17.3%。截至2016年末,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立初具规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56个,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今年1-8月份,我国企业对沿线52个国家新增投资达85.5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2.4%,比上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一批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落地,高铁、核电“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断加快。(中新经纬APP) 来源:中新网
近日,深圳宝安辖区某塑胶制品企业在出口一批塑胶袋到丹麦时,被丹麦海关以货物外包装无“MADE IN CHINA”标识为由,对货物进行扣押,该企业对丹麦海关处罚提出异议,并提供检验检疫部门签发的原产地证书以证明货物确实原产于中国,但丹麦海关认为货物外包装上应该有货物原产地标签,而不只是提供原产地证书,最终企业只能缴纳罚款并加贴“MADE IN CHINA”标签才得以清关。 据企业反映,国外海关对于货物包装上原产地标识的查验逐渐严格。2016年8月开始,美国海关对没有标识原产地标签的产品实行退回、扣押等多种措施,许多企业遭受巨额损失。因为根据美国消费品安全法案(CPSIA),所有出口到美国的消费品都需要有溯源标签,除了标注“MADE IN CHINA”外,还需要标注具体的产地和批号,以便和其他产品分开,出现问题后可以溯源追踪。不只美国要求货物包装上有原产地标识,欧盟、中东、南美等地区也都有类似的要求,而且有些国家还要求货物的外包装和内包装都要有表明产地的标识。 原产地证书是货物清关时使用的用于证明货物原产地的文件材料,原产地标签则是印刷或者加贴在货物包装上表示货物原产地的标识。虽然两者目的相同,但是作用不同。原产地证书主要用于清关和结税使用,原产地标签则是方便消费者辨明产品原产地,在货物出口时两者缺一不可,企业切记一定要先和国外客户做好沟通,出口时不只要办理原产地证书,还要在货物的包装或者唛头上标明产地信息,以免因此类问题导致货物退运。 (赵 楠)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自今年5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在刚刚过去的9月,更是曾创下2015年以来的新高。虽然9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有所企稳,但是对于众多出口占比较大的家电企业来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无疑挑动着他们敏感的神经。     那么人民币升值到底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对于汇率波动这一不稳定因素,这些企业又是如何做才能尽量减少其影响?这一波人民币升值对家电出口的影响是否将结束?     韩国电子信息通信产业振兴会10月5日发布的《家电产业现状和展望报告书》显示,今年主要家电产品的全球生产量为75284万台,其中中国制造的产品多达42318万台,占比达56.2%。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家电行业累计完成出口额323.42亿美元,同比增长16.02%。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家电制造和出口大国,许多家电企业的出口占比达到一半以上。在从事家电出口的企业中,有的企业以为国外代工起家,出口占比较高,比如新宝电器,2017年上半年销售收入37.25亿元,其中国外销售收入为32.97亿元,占比约为88.52%;有的国内企业逐渐打通国际市场,出口占比稳步提高,比如美的集团曾在半年报中表示,随着海外布局的深入,预计未来出口收入占整体收入将超过 50%。     只是在中国庞大的家电出口背后,人民币升值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当前家电企业出口主要以美元结算,因此对于这些涉足家电出口的企业来说,汇率波动成为影响其业绩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     小天鹅就表示,该公司出口主要以外币结算,而成本支出主要是人民币结算,收入与支出币种的不匹配致使汇率的波动对公司的利润有较大的影响。志高空调也表示,该公司约48.7%的销售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计值,主要为美元,而成本及开支则大部分以人民币计值,因此可能承受汇率波动风险。     更进一步,汇率波动对企业业绩报表的影响在于由于汇兑损失所产生的费用增加。以今年上半年为例,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涨2.5%,长江证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考虑到家电企业存在一定外币资产且出口订单多以美元计价,汇率升值冲击下行业中报汇兑损失大幅增加并拖累财务费用率明显提升,尤其是部分出口业务占比较高的企业。     美的集团表示,若汇率大幅波动,不仅可能对该公司产品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可能造成汇兑损失,增加财务成本。根据2017年半年报,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团的财务费用为3.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8.29%,主要是因为汇兑损失增加所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团汇兑损益所产生的财务费用为3.36亿元,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加。     TCL集团也遭受了一定损失,今年上半年汇兑净损失963万元。苏泊尔今年上半年财务费用为134.86万元,同比增长83.5%,主要也是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产生汇兑损失。志高空调上半年的“其他损失”为411万元,主要也是汇兑差额损失。     汇率波动对企业来说是不可控因素,不过企业也有应对之法,比如实行远期结汇,开展外汇资金衍生品投资业务,进行人民币结算等。苏泊尔就表示,为降低汇兑损益风险,积极推动出口业务的人民币结算,同时通过远期结汇等方式降低汇兑损失风险。     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利用银行金融工具,开展外汇资金业务,锁定了换汇成本和利润,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虽然针对汇率波动企业早有一系列应对之法,但是“商业层面的调整远跟不上金融汇率层面和政府政策层面的调整速度”,尤其是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有家电出口贸易企业表示。     尤其是在最近的这一波人民币升值中,由于周期长、幅度大,企业受影响较大。有从事家电出口贸易的企业表示,人民币升值后,外商因为价格太高,不下单了,自身也因为价格太高而没法进货。也有从事出口代工的家电企业表示,工厂到现在还没能生产,原本价格竞争力就不强,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不过9月中下旬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稳定,长江证券认为,从近期走势看,汇率对行业基本面冲击预期正在逐步缓解。中信证券方面也分析称,汇率是影响当期出口毛利率,近期9月中旬以来汇率走势有所企稳,再加上央行对外汇准备金率的调整以及美联储缩表预期,未来人民币单边上涨的趋势恐将出现改变。汇率兑家电出口企业的影响在短期内仍然很大,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其影响已接近尾声。   来源:中国商报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药兽药管理保障食品安全的通知》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是,一些地方违规生产经营使用农药兽药问题仍然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农药兽药管理,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   一是加强农药兽药生产经营管理。严禁在农药兽药中添加剧毒高毒成分,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兽药行为,所有农药兽药生产企业必须按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组织生产。二是加强农药兽药使用管理和指导。严格落实农药兽药使用管理相关制度。三是加强农药兽药残留抽检监测。各地要严格落实食品生产企业和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药兽药残留检验责任。四是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各地要强化食用农产品产地检测,完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督促生产经营者严格落实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深入推进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对种植养殖、收购、贮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严防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五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源头治理。各地要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农药兽药减量行动。六是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者是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履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七是严格落实地方属地管理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守土有责、失责必问。   来源:中国政府网
10月13日,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介绍了2017年1-9月我国吸收外资情况。 2017年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541家,同比增长10.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18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9月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52家,同比增长14.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0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 该负责人指出,1-9月吸收外资呈现的主要特点有: 制造业吸收外资恢复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强增长势头。1-9月,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81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占外资总量比重的29.4%。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48.6%,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40.6%。 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281.9亿元人民币,占外资总量比重的69.2%。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82.9%,建筑业同比增长41.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同比增长23.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1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同比增长23.1%。 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52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5%,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增长22.1%、69.6%和22.5%。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91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其中,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3.9%、13.2%和44.5%。 中部地区吸收外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9月,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45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 主要投资来源地中,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日本等经济体投资增速较高,1-9月,投资前15位来源地中,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日本、法国实际投入金额同比增长8.8%、44.2%、7.9%和5.9%(包括其通过自由港投资)。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国发5号文件和39号文件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持续推进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高水平建设好自贸试验区,打造好国家级经开区等引资平台载体,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吸收外资竞争力。 来源:商务部网站
信息检索
专题信息
认证信息 更多>>
IFS 认证
IFS国际食品标准(International Food Standard),是由HDE-德国零售商协会和FCD-法国零售商和批发商联盟共同制订的食品供应商质量体系审核标准。经德国贸易机构联合会于2001年向全球发布,得到德国及法国零售商普遍接受,,许多知名的欧洲超市集团在选择食品供应商时会要求后者须通过IFS审核。该标准在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影响力较大,IFS也是获得国际食品零售商联合会认可的质量体系标准之一。 这套标准包含了对食品供应的品质与安全卫生保证能力的考核要求,得到了欧洲尤其是德国和法国食品零售商的广泛认可。IFS是以ISO9000:2000标准的程序导向模式编排,涵盖HACCP、品质管理、产品控制、制程控制、工厂环境及人事等内容。供货商只要成功取得IFS认证就可以增加出口机会、减少多重审核的支出、取得欧洲主要零售商的信任、消费者对产品的接纳及减少食品危机风险。
ISO22000认证
随着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导致许多公司都在发展基于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的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在2001年,ISO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可审核的标准,这一标准进一步加深了HACCP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将最新成型的ISO 22000推向了发展的顶峰。ISO 22000标准试图为需要符合并超过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规则的公司定义出食品安全管理要求。该标准涵括了所有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它加快并简化了程序,而无需折衷其他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 22000是一个国际认证标准,其中定义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它适用于所有组织、可贯穿整个供应链——从农作者至食品服务、加工、运输、储存、零售和包装。  ISO22000:2005标准既是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又是可供食品生产、操作和供应的组织认证和注册的依据。  ISO22000:2005表达了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共性要求,而不是针对食品链中任何一类组织的特定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在食品链中所有希望建立保证食品安全体系的组织,无论其规模、类型和其所提供的产品。它适用于农产品生产厂商,动物饲料生产厂商,食品生产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它也适用于与食品有关的设备供应厂商,物流供应商,包装材料供应厂商,农业化学品和食品添加剂供应厂商,涉及食品的服务供应商和餐厅。  ISO22000:2005采用了ISO9000标准体系结构,将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原理作为方法应用于整个体系;明确了危害分析作为安全食品实现策划的核心,并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所制定的预备步骤中的产品特性、预期用途、流程图、加工步骤和控制措施和沟通作为危害分析及其更新的输入;同时将HACCP计划及其前提条件-前提方案动态、均衡的结合。本标准可以与其他管理标准相整合,如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等。
Kosher 认证
Kosher认证又称犹太认证(犹太食品认证,Kosher certificate),是指按照犹太饮食教规对医疗、化工、食品、辅料和添加剂等进行认证,此种认证被称为Kosher认证。其涉及范围有食品及配料、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精细化工、药品、机械生产企业等。Kosher认证有其完善的法规和理论、实践基础及管理。通过Kosher认证的公司,可以在其生产的食品上使用国际最著名的、被广泛认可的“洁食认证(Kosher)”标记。Kosher认证按照不同的认证机构,具体有:KOF-K Kosher洁食认证 、OK Kosher洁食认证、Star-K Kosher洁食认证、OU Kosher洁食认证、BC Kosher洁食认证、Bais-K Kosher洁食认证、Bais-K Kosher洁食认证、cRc Kosher洁食认证 、KIR Badatz Kosher洁食认证等。
期刊杂志 更多>>
主办: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  四川省WTO/TBT通报咨询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容海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