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瞬息万变,各种形式 的技术壁垒和产业保护措施层出不穷。我 们实时跟踪并收集整理世界各国市场准入 规则的变化情况。
国内新闻
    2013年8月26日, 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公布 2013年第2号公告,关于批准聚偏磷酸钾作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等的公告,详细内容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的规定,经审核,现批准聚偏磷酸钾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硬脂酰乳酸钠等7种食品添加剂扩大使用范围、用量,增补已批准食品添加剂低聚果糖的质量规格要求。 特此公告。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连续4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2013年上半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增长8.6%。同期,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为210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2%,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指出,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快速增长,有4个主要原因:第一,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来,双方降低贸易壁垒,互联互通水平有所提高;第二,中国经济正在转型,中国面向欧美市场的产业链部分转移到东盟邻国,原来由中国生产、再向欧美出口的模式,变成了部分产品由东盟国家生产,再由中国加工出口,从而增加了中国和东盟间的双边贸易额;第三,中国经济增长,对东盟国家原材料的需求上升;第四,随着双方经济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彼此对对方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加大了。   有专家指出,中国和东盟各国在经贸方面各具优势,双方在自然资源、生产能力和产业结构上存在差异并各有所长,促使产业内和产业间形成了很强的贸易互补性。新加坡、泰国需要中国的市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需要中国的投资,柬埔寨、老挝需要中国的资金和技术。中国出口到东盟国家的最终产品从农副产品、化肥、纺织品到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电子设备等,包罗万象。   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根罗说,东南亚国家盛产的水果和橡胶等正是中国市场大量需要的。随着中国企业赴东南亚投资兴业,原本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一些设备的零部件也可能转由东盟国家生产。   新兴市场国家靠什么应对全球经济不振的形势?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经验表明,新兴市场国家只有增强互补性才能“强身健体”,关键在于扩大内需。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陈刚指出,目前市场更关注亚洲的劳动力和生产能力,低估了亚洲潜在的需求。他说,未来亚洲需要建立自己内部强大的市场。东盟与中国不仅互为对方最重要的需求市场,也是未来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双方的互补性正在增强。   要想扩大内需,首先要靠调整产业结构。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低端产业从中国转移至东盟,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中端产品特别是机械加工类产品的需求在上升。在陈刚看来,中国作为装配中心的地位和处在东亚产业链中心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近年来,中国高新技术类贸易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在太阳能、新能源等领域甚至具备了与发达国家竞争的优势,这是未来与东盟增强互补性的关键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发展还面临一定挑战。陈刚认为,双方应继续加强互联互通,增加双方基础设施的联动。目前,东盟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计划,但在加强互联互通方面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中国可以加大投资力度,帮助东盟加强互联互通领域的建设,同时也能避免中国内部的产能过剩。此外,东盟与中国要进一步降低关税,加快自贸协定谈判的落实。
     2013年8月27日,台湾地区“卫生福利部”发布部授食字第1021350307号公告,预告“动物用药残留标准”第3条修正草案,预告终止日为10月28日。其修正重点如下: 一、增修订「氯四环霉素(Chlortetracycline) 、羟四环霉素(Oxytetracycline)及四环霉素(Tetracycline)」在家畜类的肌肉、肝、肾、脂及乳;家禽类脂等十八项残留容许量。 二、增修订「双氢链霉素(Dihydrostreptomycin)/链霉素(Streptomycin)」在家畜类及家禽类的肌肉、肝、肾、脂及家畜类乳等十八项残留容许量。 三、增修订「红霉素(Erythromycin)」在家畜类及家禽类的肌肉、肝、肾、脂;家畜类乳及家禽类蛋等十项残留容许量。 四、增修订「健他霉素(Gentamicin)」在家畜类及家禽类的肌肉、肝、肾、脂及家畜类乳等九项残留容许量。 五、增订「人绒毛膜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在家畜类的肌肉、肝、肾、脂、乳等五项残留容许量。 六、增修订「左美素(Levamisole)及 Tetramisole」在家畜类的肌肉、肝、肾、脂等四项残留容许量。 七、增修订「林可霉素(Lincomycin)」在家畜类及家禽类的肌肉、肝、肾、脂及家畜类乳等九项残留容许量。 八、增订「那宁素(Narasin)」 在牛、鸡的肌肉、肝、肾、脂等八项残留容许量。 九、增修订「新霉素(Neomycin)」在家畜类及家禽类的肌肉、肝、肾、脂、家畜类乳及家禽类蛋等十项残留容许量。 十、增订「孕马血清性腺激素(Pregnant Mare Serum Gonadotrophin)」在家畜类的肌肉、肝、肾、脂、乳等五项残留容许量。 十一、增订「黄体酮(Progesterone)」在家畜类的肌肉、肝、肾、脂等四项残留容许量。 十二、增修订「磺胺剂(Sulfa drugs)」 在家畜类的肌肉、肝、肾、脂、乳等五项残留容许量。 十三、增订「Thiabendazole」 在马的肌肉、肝、肾、脂及山羊乳等五项残留容许量。 十四、增订「托芬那酸(Tolfenamic acid)」 在牛及猪的肌肉、肝、肾、脂及牛乳等九项残留容许量。 十五、增订「泰拉霉素(Tulathromycin)」 在牛及猪的肌肉、肝、肾、脂等八项残留容许量。  
    日前出版的《求是》2013年17期,刊登了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支树平撰写的《以产品质量的提升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一文。该文以“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为切入点,阐述了提高产品质量与实现效益型增长、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内需、增强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剖析了我国产品质量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的深层原因,明确了各级质检部门在提升产品质量上的措施和抓手。这篇文章对于全社会如何科学看待质量工作,特别是对如何做好产品质量提升工作,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值得一读。本报特予以转载。     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与效益上来,这是党和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质检部门作为质量宏观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勇于作为,提升产品质量,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打好基础。     一、提高产品质量     是经济健康发展基础     产品质量连着生产消费两大环节,事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升产品质量,是安全发展与放心消费的关键,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提高产品质量是经济实现效益型增长的根本出路。产品质量是企业抢占市场的通行证。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相反,产品质量低劣既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又造成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总成本的增加,使整个国民经济效益受到损害,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产品质量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国经济实现效益型增长的基础。    提高产品质量是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其核心是要在稳增长中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实现稳中求好、进中求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立足现有行业分工和产品结构,改造升级质量基础设施,创新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创建知名品牌,不断增强质量竞争能力,实施产业内质量升级。另一方面,要围绕以技能、技术、研究等为驱动要素的质量竞争型行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推动技术突破,实施产品差异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积极发展壮大质量竞争型行业,实施产业间质量升级。     提高产品质量是扩大内需的基本前提。消费的前提是产品供给,而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欲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呈现升级与多元,当商品市场的供给在数量上基本满足需求之后,人们对产品质量的期望提升到首位,并呈多元发展趋势。从总体看,我国社会提供的产品质量供给,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些产品质量问题甚至抑制了消费。因此,产品质量关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的满足。    提高产品质量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现代国际市场是以质量竞争为核心的,市场份额是以产品质量水平来划分的。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各国国际市场份额的变化与其产品质量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又与其国际市场份额的变化具有正相关关系,可以说,产品质量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甚至落入“低质量陷阱”,其国际市场份额不仅无法扩大,还将日趋萎缩,终将使得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失去增长动力。因此,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     二、提升产品质量     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要任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质量总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原材料和装备类产品质量大幅提升,有色金属和石化主要产品技术标准和实物质量已与国际水平接轨,航天、轨道交通等重大装备研发生产实现自主化。消费类产品质量和档次明显提高,纺织、家电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关民生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逐年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性能明显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础软件等信息技术产品的主要功能和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但毋庸讳言,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相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我国产品质量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一是部分产品档次偏低,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二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技术标准方面的国际话语权还较弱,许多产品还主要依靠成本优势参与竞争。三是由于产品质量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四是一些生产经营者逃避监管,制假售假屡禁不止;一些出口企业诚信度差,违法违规现象严重。     要解决上述问题,真正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以质量与效益为中心上来,重要的是深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源头上加强治理。     从质量供给看,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装备水平低,经营管理粗放;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偏低;有的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片面追求产量和速度,忽视技术创新和质量改进。     从质量需求看,现阶段我国收入与消费水平是产品质量问题频现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低收入人群仍占据相当比重,消费水平和档次偏低,质低价低产品还有较大市场;另一方面,高收入群体中一些消费者盲目追求名牌产品、进口产品、保健产品,也使得制假售假行为有可乘之机。   从质量监管看,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制约产品质量问题的重要瓶颈。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重速度轻质量,有的对当地假冒伪劣产品搞地方保护,甚至默许制假售假的存在,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特别是法律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质量监管力量特别是基层力量严重不足,降低了质量监管效率和效力。     从质量竞争看,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缺乏话语权是导致产品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我国产业整体长期处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条的低端,部分企业不得不采用低价策略,甚至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参与国际竞争,致使我国产品因质量问题频遭国外召回和媒体炒作,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三、提升产品质量是各级质检部门的应尽责任      质检部门是质量宏观管理和行政执法机构。多年来,各级质检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为提升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努力。在党中央明确提出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今天,质检部门更要履行好职责,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不断完善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让质检工作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     坚持夯实基础,发挥质量驱动作用。充分发挥质量在调结构上的作用,加强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标准化和质量准入退出,有效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要充分发挥质量在增效益上的作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合格率,减少浪费,提升资源转化率,增加效益。要充分发挥质量在消费需求上的拉动作用,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引领投资,促进消费。要充分发挥质量在提升竞争力上的驱动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创建品牌,推动标准国际化,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要充分发挥质量在对外贸易上的竞争作用,严格进出口产品质量把关,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推进国际贸易合作,保障经济安全。     坚持综合施策,落实各方质量责任。不断完善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综合施策,整体推进。要认真落实国务院《质量工作考核办法》,切实推动地方政府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充分发挥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和各地质量兴(强)省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研究解决和协调处理重大质量问题。质检部门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构建大质量工作机制,在资源共享、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等方面凝聚合力。要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建设,推动质量服务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质量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企业强化质量意识,健全责任体系,创新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     坚持转变职能,提高质量监管效能。充分发挥好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一方面,要运用“底线思维”,严守质量安全底线,严把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关,强化风险管理,强化重点监管,强化打击惩处,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事件,提振消费信心,维护群众利益。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把各种资源配置好、调动好、使用好。要提供社会最需要的质量公共服务,加强社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质量服务业,为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质量服务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依靠群众,走质量共治路线。提高产品质量要服务群众,也要依靠群众,要让群众真正成为质量工作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管理者。要利用全国“质量月”等平台,大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成本控制等群众性质量活动。要坚持关注、关心技术工人,加强质量培训和教育,提升产业工人的素质,保障技术工人劳动权益,培养“中国制造”主力军队伍。要大力维护质量公平正义,畅通“12365”等质量投诉渠道,开展汽车“三包”、产品召回,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倾听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要大力开展质量教育,深入推进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学科体系,培育一批质量科技和质量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壮大质量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坚持中国特色,健全质量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和工作机制。一是完善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发展、质量安全、质量担保、质量责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好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推动将制假售假的后果罪改为行为罪,加大对假冒伪劣的惩处力度。二是完善质量理论体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质量问题,开展质量经济、质量政策、质量基础、质量管理、质量文化等基础研究,支撑政府提高宏观质量管理水平,服务转型发展。三是完善质检技术体系。健全科技质检技术支撑体系,引领质检事业发展;建立科技质检创新体系,保障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科技质检社会服务体系,为政府、社会、市场提供支撑服务。四是完善质量工作机制。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基础建设,完善国内产品和进出口商品相统一的质量监管体制,推进质量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近日,记者从质检总局的公告中了解到,在冰箱、空调、洗衣机、电风扇、热水器等几大类家电产品的抽查结果中,能源效率等级不合格是最为普遍的一个现象,牵涉到多个品类中的多个品牌,其中以中小品牌为主。       今年第三季度,质检总局共抽查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陕西等11个省、直辖市89家企业生产的90批次电冰箱产品。其中,不合格的9家企业中,有7家企业的不合格项目包括了“能源效率等级”。    其他品类方面,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中,有7家企业的产品抽查不合格,其中有2家涉及能效等级问题;空调产品方面,也有1家企业涉及到了能效等级问题。    产业观察人士刘步尘认为,虚标能耗等级在家电业已经成潜规则。一般来说,能效等级越高的产品价格就越高,而在价格相差不大的产品上,能效等级就成为消费者选购的重要指标,“这背后都是销售利益”。根据我国《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规定,能效标识制度采取“生产者或进口商自我声明、备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的运行模式。这种以自我约束为主的“自检”方式虽然方便了企业,但也给一些企业做手脚留下了空间。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5日在圣彼得堡会见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     习近平强调,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基础,是任何区域贸易安排都无法替代的。一个开放、公正、透明的多边贸易体制,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区域贸易安排也都应该秉持透明和包容原则,对多边贸易规则起到补充和促进作用。希望阿泽维多总干事带领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推进多哈回合谈判,坚定反对保护主义,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坚定的支持者,将一如既往做负责任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建设。     阿泽维多感谢中国政府对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本人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世界贸易组织希望同中方加强合作,推动年底世界贸易组织巴厘会议取得积极进展,早日完成多哈回合谈判,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杨洁篪等参加会见。
    2013年8月30日,在世贸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例会上,争端解决机构基于欧盟的申请,就中国对自欧盟进口的高性能不锈钢无缝钢管(HP-SSST)征收反倾销税的措施案(DS460)作出成立专家组的决定。欧盟认为,中国对自欧盟进口的高性能不锈钢无缝钢管征收反倾销税的做法与世贸组织《反倾销措施协定》不符。     此前,日本曾就中国对自日本进口的高性能不锈钢无缝钢管(HP-SSST)征收反倾销税的措施向WTO提起投诉(DS454),且该案专家组已于5月24日成立。由于这两起争端涉及的争议事项相同,根据《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第9.3条,欧盟同意DS454案专家组成员在该案中任职,并已做好准备对这两起争端中的专家组程序的时间表进行协调。对此,中国表示,其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与其在世贸组织规则项下的义务相符。中国表示,基于日本的申请,争端解决机构已就DS454案成立了专家组,考虑到DS454案与DS460案涉及的争议事项相同,为便于这两起争端相关程序的协调,中方同意DS454案专家组成员在DS460案中任职。日本也表示,根据《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第9.3条,愿意就相关程序进行协调。     此外,在此次争端解决机构例会上,争端解决机构推迟了哥伦比亚与进口纺织品、服装和鞋相关的措施(DS461)案专家组、美国关于原产地标签的规定(DS384、DS386)案DSU第21.5条专家组的成立。美国就美国版权法第110(5)节(DS160)、美国1998年《综合拨款法案》第211条(DS176)、美国对日本热轧钢产品的反倾销措施(DS184)、美国对原产于越南部分虾类产品的反倾销措施(DS404)案提交了执行状况报告,欧盟就欧盟影响转基因产品批准和销售的措施(DS291)案提交了执行状况报告,泰国就泰国对自菲律宾进口香烟的关税和财政措施(DS371)案提交了执行状况报告。
    2013年8月24日,昆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自行车检测中心袁兴启工程师代表中国自行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自行车稳定性条款的修改意见和所做的测试结果,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49采纳。据悉,这是中国作为自行车王国首次参与自行车国际标准的修订。       中国是自行车生产大国,每年生产8000多万辆自行车,占世界产量的60%以上,但在自行车国际标准的制定上,却一直没有话语权。ISO组织在1996年制定了自行车整车标准ISO4210“自行车安全要求”,这些年中,自行车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车种、新材料越来越丰富。2011年,ISO组织决定对此标准进行彻底重新修订。2012年6月,在美国麦迪逊市召开的自行车ISO标准修订会议上,昆山自行车检测中心袁兴启工程师代表中国自行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加了此次会议。袁兴启对标准中自行车操纵角度不小于30°的条款提出了异议,与会专家讨论后,决定由中国方面进行试验验证,提供修改依据。       2012年8月,昆山自行车检测中心将研究数据和验证报告通过全国自行车标准化委员会递交到ISO秘书处。2013年6月21日,在柏林召开的ISO自行车国际标准审定会议上,与会代表听取了中国自行车验证报告,一致认为,中方提供的数据准确,验证过程严谨可靠,决定采纳中国的意见,修改相关标准要求。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天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启动试点地区肉制品溯源体系,实现畜牧业养殖、屠宰加工、物流配送、消费终端等全产业链的无缝监管,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站在羊圈前,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牧民朝伦巴特尔指着羊圈中一只只耳朵上戴着圆形、黄色标签的羔羊,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牧民朝伦巴特尔:合同签订后,就给企业的羊羔单独分出来管理,出栏以前都佩戴耳标企业才愿意收你这个有追溯体系的羔羊。  这一追溯体系就是2013年工信部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和自治区"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在这里,肉牛、肉羊等从生下来就会被佩戴耳标,记录它的每一次生病、喂养,再加上之后屠宰、加工、销售等物流配送环节的具体步骤,最终所有的情况都会在产品包装的二维码上体现,消费者用手机可以进行查询,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东乌珠穆沁旗元盛食品有限公司作为试点企业之一,副总经理王士彰介绍,这些有二维码的产品9月将出现在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虽然有耳标的肉制品收购价比普通肉每斤高出了五毛钱,但他们对产品销售前景非常乐观。  王士彰:我们的客户看了厂子以后,订单比较多,虽然我们卖了高出了5毛钱,但产品的增值高了。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表示,今年选择锡林郭勒盟的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右旗3个地区以及锡林郭勒盟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进行追溯试点建设,年内将建立30万只羔羊可追溯档案。目前,追溯体系已投入试运行,未来有望在全国推行。  高伏:如果试点情况比较好,明年要再扩大一些范围,在不同规模的企业再考虑一些变化。  
     2013年9月5日,中国台湾地区“经济部”标准检验局发布经标三字第10230017150号公告,修订“应施检验商品冷藏(保温)箱、水凉(冷)扇、电动刨冰机、电饭锅(包括炒锅、炖锅及电碗)、电咖啡机、电气蒸笼、个人用的电保暖器具、其它台、桌、床边或落地的灯具及灯串组的相关检验规定”,并自即日生效。
信息检索
专题信息
认证信息 更多>>
IFS 认证
IFS国际食品标准(International Food Standard),是由HDE-德国零售商协会和FCD-法国零售商和批发商联盟共同制订的食品供应商质量体系审核标准。经德国贸易机构联合会于2001年向全球发布,得到德国及法国零售商普遍接受,,许多知名的欧洲超市集团在选择食品供应商时会要求后者须通过IFS审核。该标准在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影响力较大,IFS也是获得国际食品零售商联合会认可的质量体系标准之一。 这套标准包含了对食品供应的品质与安全卫生保证能力的考核要求,得到了欧洲尤其是德国和法国食品零售商的广泛认可。IFS是以ISO9000:2000标准的程序导向模式编排,涵盖HACCP、品质管理、产品控制、制程控制、工厂环境及人事等内容。供货商只要成功取得IFS认证就可以增加出口机会、减少多重审核的支出、取得欧洲主要零售商的信任、消费者对产品的接纳及减少食品危机风险。
ISO22000认证
随着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导致许多公司都在发展基于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的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在2001年,ISO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可审核的标准,这一标准进一步加深了HACCP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将最新成型的ISO 22000推向了发展的顶峰。ISO 22000标准试图为需要符合并超过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规则的公司定义出食品安全管理要求。该标准涵括了所有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它加快并简化了程序,而无需折衷其他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 22000是一个国际认证标准,其中定义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它适用于所有组织、可贯穿整个供应链——从农作者至食品服务、加工、运输、储存、零售和包装。  ISO22000:2005标准既是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又是可供食品生产、操作和供应的组织认证和注册的依据。  ISO22000:2005表达了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共性要求,而不是针对食品链中任何一类组织的特定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在食品链中所有希望建立保证食品安全体系的组织,无论其规模、类型和其所提供的产品。它适用于农产品生产厂商,动物饲料生产厂商,食品生产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它也适用于与食品有关的设备供应厂商,物流供应商,包装材料供应厂商,农业化学品和食品添加剂供应厂商,涉及食品的服务供应商和餐厅。  ISO22000:2005采用了ISO9000标准体系结构,将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原理作为方法应用于整个体系;明确了危害分析作为安全食品实现策划的核心,并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所制定的预备步骤中的产品特性、预期用途、流程图、加工步骤和控制措施和沟通作为危害分析及其更新的输入;同时将HACCP计划及其前提条件-前提方案动态、均衡的结合。本标准可以与其他管理标准相整合,如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等。
Kosher 认证
Kosher认证又称犹太认证(犹太食品认证,Kosher certificate),是指按照犹太饮食教规对医疗、化工、食品、辅料和添加剂等进行认证,此种认证被称为Kosher认证。其涉及范围有食品及配料、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精细化工、药品、机械生产企业等。Kosher认证有其完善的法规和理论、实践基础及管理。通过Kosher认证的公司,可以在其生产的食品上使用国际最著名的、被广泛认可的“洁食认证(Kosher)”标记。Kosher认证按照不同的认证机构,具体有:KOF-K Kosher洁食认证 、OK Kosher洁食认证、Star-K Kosher洁食认证、OU Kosher洁食认证、BC Kosher洁食认证、Bais-K Kosher洁食认证、Bais-K Kosher洁食认证、cRc Kosher洁食认证 、KIR Badatz Kosher洁食认证等。
期刊杂志 更多>>
主办:四川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  四川省WTO/TBT通报咨询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容海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