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瞬息万变,各种形式 的技术壁垒和产业保护措施层出不穷。我 们实时跟踪并收集整理世界各国市场准入 规则的变化情况。
国内新闻
  主要观点   拓展中间品贸易四川在出口上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稳中间品就是稳贸易的基本盘,就是在稳产业链供应链   ●需要高度关注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更高的中间品   拓展中间品贸易四川比较优势明显   ●具备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良好的国际物流基础、强大的科研队伍   ●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高水平沟通协作能力,并“盘清家底”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具体部署中,“拓展中间品贸易”不仅是首次提出,还排在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相关工作前列。2024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中间品贸易”也被列为更大力度稳外贸稳外资工作重点之一。   拓展中间品贸易将对四川的外贸产生怎样的作用?又对外贸工作提出了什么新要求?为此,川观智库邀请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雪洁、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程盈莹、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原副所长白明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石慧敏,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逯建、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李雨浓,武汉学院教授、湖北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柯玲等专家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拓展中间品贸易 四川在出口上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按照产品的生产过程或使用原则,商品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中间品)和最终产品,从初级原料生产到消费者要求的最终产品之前所发生的国际贸易,就是“中间品贸易”。   目前,我省中间品贸易存在较大拓展空间。川观智库从成都海关了解到,去年四川进出口中间品总值5965.7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中间品总值2785.5亿元人民币,约占四川贸易出口总值的46%,略低于全国,全国平均水平是47.3%。从欧美、日韩等外贸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看,在其贸易高速发展时期,中间品在出口中的占比达到65%至75%。也就是说,从出口来看,四川中间品贸易还具有较大拓展空间。   “推动外贸质升量稳”是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外贸工作提出的首要任务。那么拓展中间品贸易对四川外贸能起到多大作用?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拓展中间品贸易是推动四川外贸质升量稳的关键一环。   就中间品贸易“稳量”,专家们认为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稳中间品就是稳贸易的基本盘。四川的中间品贸易约占整体进出口总值的62%,量大的同时,也是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最紧密的产品。程盈莹指出,四川的中间品贸易正成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极为重要的环节。比如,去年四川分别出口碳酸锂、氢氧化锂、锂镍钴锰氧化物19.4亿元、110.9亿元、56.4亿元,分列全国第一、第二、第三位,且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等“新三样”产品出口161.8亿元,增长46.7%,成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有研究进一步表明,如果中间品供给发生中断或停滞,会给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造成极为严重的外生冲击,而中间品供给和流通的效率,同样也会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四川也通过大量进口中间品,保障全省各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因此,四川稳中间品贸易也就是在稳产业链供应链。   另一方面,拓展中间品贸易可以更进一步促稳。白雪洁表示,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这可能会让四川目前的传统贸易合作伙伴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传统商品和市场优势转移,使得传统贸易模式所产生的动能下降,从这一点看,中间品能起到稳定市场和巩固地位的作用。逯建认为,四川中间品的种类繁多,加快发展中间品贸易能够拓宽销售渠道,进而开发一些非传统的、有市场的国家,扩大出口目的地。李雨浓、柯玲等受访专家也提到,比起直接做成品来出口,四川的中间品也相对更好“找买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四川制成品品牌效应不强以及部分新兴产业(如光伏等)“受制于人”的问题。白明强调,四川如果想要参加国际产业分工,就一定要在中间品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关键环节。   如何理解拓展中间品贸易是“提质”的关键?首先,从贸易结构上看,四川是以加工贸易作为主要贸易方式的省份,但人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减弱,迫切需要提升产品附加值。数据显示,四川去年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3996.2亿元,占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1.7%。但程盈莹、柯玲等专家表示,越南、印度等逐渐成为世界加工贸易主要的承接地,现阶段四川人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也正在减弱,因此需要高度关注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更高的中间品。他们认为,四川的中间品细分种类多、涉及的企业广,也是最能被科技创新赋能,进而提升附加值的。白雪洁举例,比如同样是做传感器,“用于电梯的和用于汽车的,肯定是后者的附加值更高。”因此企业若想提升利润,就需要选择开发技术含量更高的中间品,这也可以增强技术溢出效应、提升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其次,出口中间品就意味着接轨国际水平,对制造业的要求自然更高。依据木桶原理,产品最终质量和品质层次,取决于其所有部件中质量最低的部分。在程盈莹、石慧敏等专家看来,这也侧面给四川制造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四川要想进一步向知识密集型产业靠拢,就需要有可靠的供给保障,否则就会影响到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白明也提到,拓展中间品贸易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四川也是同理。   拓展中间品贸易 四川比较优势明显   拓展中间品贸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此前提到过做大做强中间品贸易所需的三个条件:一是具备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并且正在全球价值链中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二是具备良好的国际物流基础;三是具备强大的科研队伍。   从现实情况来看,四川具备了上述条件。一是四川是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石慧敏表示,这为出口提供了重要基础。再者近年四川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去年“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四川正在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二是四川具备很好物流基础,比如位于西部陆海新通道主通道,成都拥有双国际机场,开行中欧班列等。去年四川通过航空运输的货物额占进出口总额的47.2%,铁路运输同比增长了28.1%。三是四川科技实力雄厚,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四川区域创新能力提升2位、居全国第10位。此外,四川还拥有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有普通高校137所、科研院所369家,综合创新能力稳居西部首位。   在基础条件之上,四川还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受访专家均提到了以下例子:一是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东部产能正在转向四川,其中就包含了很多涉及中间品的产业;二是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以来,四川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有研究表明RCEP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中间产品的贸易和投资活动,推动区域价值链产业链深化发展;三是虽然四川地处内陆,但并不闭塞。李雨浓认为,当前四川省自贸试验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向西(欧洲)向南(东南亚)贸易总量增长较快。白雪洁也补充,四川借着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的东风,在拓展中间品贸易上“反而比东部沿海的一些港口城市更具备交通区位优势”。   当下拓展中间品贸易,对四川的企业和政府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对企业而言,最主要的是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高水平沟通协作能力。对于前者,从数据来看,去年四川的中间品进口3180.2亿元,占中间品贸易的大多数。李雨浓等专家表示,目前四川在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关键的中间品上依赖于进口。但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生产中间品能力水平持续提升,拓展中间品贸易,特别是出口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中间品,是四川外贸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在白雪洁看来,中间品技术含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外贸出口能力,因此,四川的企业需要加大研发力度,实现自身技术与产品的创新和升级,生产更高附加值的中间品产品,从而将此前依赖技术与产品进口的劣势转化成企业的出口优势。对于后者,综合受访专家的观点,拓展中间品贸易与传统的“最终品贸易”“加工品贸易”关键区别在于销售模式不再是单一的TOC(面向消费者),更主要的在于TOB(面向企业),因此需要企业能高水平深度参与跨国生产协作的全过程。数据显示,四川去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8250家,其中民营企业就有7328家,占近九成。这就要求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必须能够从上游产品采购、产品设计创新到生产运输销售等各阶段,与海外供应商、生产商、客户等保持高水平沟通协作。此外,逯建也提到,中小微企业需要有敏锐的嗅觉去开拓新市场,比如深圳一些卖电子元器件的商家就已经嗅到来自中东地区的新商机,并开始大量用中文、英文和阿拉伯文三种语言标注产品,提升了销售量。   对于政府而言,当务之急是做好“盘清家底”的工作。石慧敏表示,只有做好贸易核算、统计工作,才能更好地把握四川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白雪洁也提到,由于中间品分类琐碎,四川应全面深入梳理、掌握当地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从而为其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与支持。此外,李雨浓补充,中间品贸易需要深度参与跨国协作生产,政府更多要做“锦上添花”的服务工作,比如进一步提高中间品贸易的通关效率,做好国际商务人士的沟通、远程旅行的服务工作等。   经济瞭望   中国企业已从“产品出海”进入“品牌出海”阶段   日前,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发布《使命在手,融入全球:中国企业出海新动能》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认为,中国企业从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发展为具备国际影响力、价值链不断延伸的全球整合型企业。但是在当下,中国企业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是缺乏对区域市场客户需求的深入研究与本地化产品设计与运营。《报告》认为,过去中国企业出海往往提供标准化的产品,通过当地渠道销售,但现今仅仅依靠标准化的产品已经不再足够。企业需要提升产品全球化研发能力,从而进一步平衡本地化与标准化的策略,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和特点作出灵活决策,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在一些有潜力的品类上进行本地化定制,同时还要保持核心价值观和品牌识别度。   二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力和消费者体验变得更为重要。《报告》认为,中国企业的出海已经从“产品出海”走到了“品牌出海”阶段,除了传统社交媒体,中国企业还需要挖掘其他的宣传渠道。中国企业可以挖掘智能网络电视(CTV,Connected TV)的价值,全渠道拓展品牌力。CTV指的是通过互联网连接的电视设备,用户可以在电视上观看流媒体内容。在美国,CTV呈现指数级增长,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美国的CTV用户数量将达到2.01亿人,76%的美国营销人员也已将CTV纳入必选策略。此外,沉浸式的大屏体验能够提升受众15%—35%的品牌印象。通过加强品牌体验,中国企业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建立更强的品牌认知度和差异化优势,进一步巩固其出海战略的长期发展。   除了上述两点,《报告》还提到了中国企业出海时,要加强国际市场洞察、建立全球整合运营体系、建立渠道和生态合作伙伴、健全备件保障体系与售后服务体系以及制定长期全球化战略与发展规划等。   川观智库研究员 徐也晴 整理   学点经济学   中间品贸易   中间品是指用于生产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产品,比如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是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最为紧密的产品。近年来火爆的外贸“新三样”中,生产锂电池用到的电芯、生产光伏板用到的涂锡铜带就是中间品。中间品贸易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将原材料、零部件或半成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然后再进行加工、组装或合成,最终再出口到第三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活动。   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材料,经过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即“原料从外进,产品在外销”,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来源:四川日报
本报讯近日,经成都海关所属达州海关检疫合格,由达州小豆豆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2件、重144公斤的豆笋起运,经上海浦江口岸出口,这是舌尖上的“非遗”美食——豆笋首次出口,标志着四川省又一特色农产品成功闯进国际市场。 豆笋又名豆筋,是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著名地方小吃,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其营养丰富、口感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由于饮食习惯原因,豆笋更流行于国内市场,走出国门不容易,加之在这之前没有出口经历,对出口的相关政策和流程不了解,困惑之余,我们想到了向海关求助。”达州小豆豆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先生说。 达州海关在获悉企业出口难题后,主动开展实地调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创新推出“首次护航”模式,一方面针对企业首次出口豆笋量身定制出口帮扶措施,引导企业通过“互联网+海关”完成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另一方面针对企业需求实施“技贸帮扶”,收集分析进口国和地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提醒企业做好产品源头管控,帮助企业建立符合进口国和地区食品安全要求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及时向企业通报国外豆制品安全风险信息,避免发生行业性、系统性风险。 “我们及时跟踪企业生产进度,实施‘随报随审、随审随放’模式,将通关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此外,通过‘云签发’模式,快速出具相关证书,确保货物高效通关,为豆笋顺利出口保驾护航。”达州海关监管科关员张越介绍。 “在达州海关指导下,我们的产品在第一时间快速通关,海关的各类便捷通关服务也为我们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黄先生表示。 达州海关还探索“产季监管”模式,在每年香椿、竹笋等特色农食产品集中上市季节实施“全年整体谋划+产季提前介入+全流程监管服务”,帮助各类农食产品成功打入海外市场,出口国家增至13个。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畜牧业是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重要一环。新年伊始,中国羊肉进口延续了上年年底的强劲势头,进口量同比增幅接近二成,环比相对稳定,显示出国内市场对于高品质肉类的持续需求;进口额以及到岸均价的同、环比皆呈下降态势。虽然羊肉出口量相对较小,但其增长态势不容忽视,出口量及出口额的同、环比皆呈增长态势;出口均价呈同比下降、环比增长的态势。活羊进口量呈同比大幅增长、环比小幅下降态势,进口来源主要为蒙古国,到岸均价保持平稳。活羊出口量降幅较大,主要为出口至尼泊尔的活羊数量下降所致,出口均价环比相对稳定。     一、羊肉进口情况     (一) 羊肉进口总量和进口总额     1月,中国羊肉的进口总量为4.01万吨,同比增幅较大,为17.94%,环比相对稳定,降幅仅有1.56%;进口额为1.32亿美元,同、环比分别下降12.19%和11.23%。     中国牛肉的进口总量为30.14万吨,创历史新高,是本月羊肉进口量的7.5倍,同比增长超过三成,环比增长超过二成;进口总额为 14.38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一成,环比增长超过二成(如表1、图1所示)。     表1 2024年1月羊肉与牛肉进口量和进口额         图1  2022年2月-2024年1月羊肉进口量及进口额     (二) 羊肉进口品种及品类     中国进口的羊肉品种有绵羊肉、羔羊肉和山羊肉,分为8个具体的品类,与上月相同。各品种、品类进口情况如下:     绵羊肉是中国主要的进口品类,进口量为3.90万吨,占本月羊肉进口总量的97.21%。由于占比较大,进口量与进口额的变动幅度与总体接近。具体来看,绵羊肉可分为冻带骨绵羊肉、冻去骨绵羊肉、冻整头及半头绵羊肉、鲜或冷的带骨绵羊肉以及鲜或冷的去骨绵羊肉等五个品类。其中,冻带骨绵羊肉的进口量为2.94万吨,同比增长11.01%,环比下降8.66%;进口总额为9318.15万美元,同、环比下降均在二成左右。冻整头及半头绵羊肉和冻去骨绵羊肉的进口量均在千吨级,前者进口量为5730.41吨,价值1837.98万美元;后者进口量为3755.98吨,价值1428.11万美元。鲜或冷的带骨绵羊肉和鲜或冷的去骨绵羊肉进口量相对较少,分别为83.63吨和10.32吨。     羔羊肉进口量为672.14吨,品类下分为冻整头及半头羔羊肉和鲜或冷的整头及半头羔羊肉。其中,冻整头及半头羔羊肉的进口量为644.29吨,价值245.86万美元;鲜或冷的整头及半头羔羊肉的进口量为27.85吨,价值16.49万美元。鲜、冷、冻山羊肉是山羊肉下的唯一品类,进口量为446.44吨,价值183.90万美元(如表2所示)。     表2  2024年1月羊肉各品类进口量和进口额       (三) 羊肉进口来源     中国羊肉进口贸易伙伴有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智利,与上月相同。其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国羊肉的主要进口来源地,两地羊肉进口量占羊肉进口总量的96.03%(如图2所示)。       图2  2024年1月进口来源国羊肉进口量份额占比情况     具体来看,本月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进口的羊肉量相当。其中,从新西兰进口的羊肉量最多,为1.93万吨,同比相对稳定,环比下降7.18%;进口额为6573.92万美元,同、环比分别下降25.15%和18.22%。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肉量为1.92万吨,同比增长超过三成,环比相对稳定;进口额为6097.64万美元,同、环比相对稳定。从乌拉圭进口的羊肉量为1226.35吨,同比增长接近四成,环比增长超过一成,价值383.08万美元。从智利进口的羊肉量最少,共计366.47吨,约为去年同期的22倍,环比增长超过四成,价值100.69万美元(如表3所示)。     表3  2024年1月进口来源国羊肉进口量和进口额       (四) 羊肉到岸均价     总体来看,除鲜或冷的整头及半头羔羊肉环比价格保持稳定外,其他品类羊肉的到岸均价同、环比均有所下降 。羊肉总体的到岸均价为23.29元/千克,同比下降24.30%,环比下降一成左右。绵羊肉的到岸均价为23.14元/千克,变动幅度与总体接近。与冻肉相比,鲜冷绵羊肉(鲜或冷的带骨绵羊肉以及鲜或冷的去骨绵羊肉)的到岸均价下降幅度较大,同比下降超过五成,环比下降二成左右。羔羊肉和山羊肉到岸均价分别为27.71元/千克和29.32元/千克,同、环比下降幅度均不足一成(如表4所示)。     本月牛羊肉到岸均价均处于下行状态,羊肉到岸均价的下降幅度相对较大,二者均价差为10.60元/千克,为近两年最高(如图3所示)。     表4  2024年1月羊肉到岸均价         图3 2022年2月-2024年1月近两年羊肉、牛肉到岸均价走势     二、羊肉出口情况     (一) 羊肉出口总量、总额及品类     羊肉出口总量为223.38吨,同、环比分别增长67.87%和22.12%,出口额为245.41万美元,同、环比分别增长52.45%和31.09%。     羊肉出口品类有带骨绵羊肉、冻去骨绵羊肉、鲜冷冻山羊肉、冻整头及半头绵羊肉等4个品类,与上月相同。其中,冻带骨绵羊肉的出口量最大,为131.89吨,同比增长超过七成,环比增长接近三成,价值155.55万美元;冻去骨绵羊肉的出口量为72.05吨,价值76.07万美元;鲜、冷、冻山羊肉和冻整头及半头绵羊肉的出口量相对较少,分别为15.00吨和4.44吨,价值9.72万美元和4.07万美元(如表5示)。     表5 2024年1月羊肉出口量和出口额       (二) 羊肉出口去向     1月,羊肉出口目的地有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阿联酋,与去年12月上月相比减少了柬埔寨和朝鲜。其中,中国香港是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出口量为197.56吨,占羊肉出口总量的88.44%,同、环比分别增长48.47%和32.86%;出口额为224.87万美元,同、环比增幅均在四成左右。出口至中国澳门的羊肉量为24.82吨,环比增长13.87%,价值19.86万美元。出口至阿联酋的羊肉量较少,仅1.00吨,环比下降80.00%,价值0.69万美元(如表6示)。     表6 2024年1月羊肉出口去向       (三) 羊肉出口均价     中国羊肉的出口均价为78.04元/千克,同比下降7.41%,环比增长6.38%。其中,冻带骨绵羊肉的出口均价为83.80元/千克,同比下降1.82%,环比增长接近一成;冻去骨绵羊肉的出口均价为74.93元/千克,同比下降接近一成,环比增长3.24%;鲜、冷、冻山羊肉出口均价为46.11元/千克,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同、环比分别下降了47.73%和30.45%;冻整头及半头绵羊肉的出口均价为65.23元/千克,同比下降6.79%,环比增长二成左右(如表7示)。     表7 2024年1月羊肉出口均价       三、活羊进口情况     (一) 活羊进口总量、总额、品类及来源     1月,中国活进口总量为52878只(2096.39吨),是去年同期的3.2倍,环比下降14.74%,价值671.10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4.7倍,环比下降16.96%。进口活羊品种均为非改良种用绵羊,进口来源国有蒙古国和新西兰。其中,从蒙古国进口活羊51300只(2036.43吨),是去年同期的3.1倍,环比下降17.18%;进口额为289.72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0倍,环比下降16.96%。从新西兰进口活羊1578只(59.96吨),价值381.38万美元(如表8示)。     表8 2024年1月活羊进口量和进口额       (二) 活羊进口均价     活羊到岸均价为898.90元/只(22.67元/千克),同、环比分别增长49.82%和35.31%,主要因为从新西兰进口的活羊价格较高。其中,从蒙古国进口的活羊到岸均价为400.00元/只(10.08元/千克),与上月价格相同,同比下降33.33%;从新西兰进口活羊到岸均价为17118.00元/只(450.47元/千克)(如表9示)。     表9 2024年1月活羊到岸均价       四、活羊出口情况     (一) 活羊出口总量、总额、品类及去向     1月活羊出口总量为215只(5.60吨),同环比分别下降91.78%和70.87%,价值4.00万美元。主要出口品种为非改良种用山羊,分别出口目的地有中国香港和尼泊尔,其中,出口至中国香港110只(3.50吨),价值2.81万美元;出口至尼泊尔80只(1.60吨),价值0.90万美元;另有少量非改良种用绵羊出口至尼泊尔,出口量为25只(0.50吨),价值0.28万美元(如表10所示)。     表10 2024年1月活羊进口量和进口额       (二) 活羊出口均价     活羊离岸均价为1321.86元/只(50.75元/千克)。由于出口至尼泊尔的活羊数量减少,因此总体的平均价格环比增长接近二成。出口至中国香港的活羊均价为1820.00元/只(57.20元/千克),同比增长一成左右,环比下降1.01%;出口至尼泊尔的活羊均价为800.00元/只(40.00元/千克),价格稳定,与上月持平(如表11所示)。     表11 2024年1月活羊离岸均价       五、总结     下面对2024年1月中国羊肉及活羊的进出口的情况进行总结。     第一,羊肉进口情况。     中国羊肉进口表现强劲,进口总量达到4.01万吨,尽管进口量环比有轻微下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有显着增长;出口总额为1.32亿美元,同、环比下降幅度均在一成左右。在进口品种方面,绵羊肉占据主导地位,进口量占总量的97.21%。其中,冻带骨绵羊肉的进口量最大,但同比和环比均有所下降。羔羊肉和山羊肉的进口量相对较小,但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在进口来源国方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国羊肉的主要进口来源地,占总量的96.03%。新西兰羊肉进口量最多,而澳大利亚的进口量同比增长超过三成,显示出两国在中国羊肉进口市场中的重要地位。羊肉总体的到岸均价为23.29元/千克,同比下降24.30%,环比下降一成左右。     第二,羊肉出口情况。     羊肉出口总量为223.38吨,同比增幅接近七成,环比增幅超过二成;出口额为245.41万美元,环比增幅超过五成,环比增幅超过三成。主要出口品类为冻带骨绵羊肉,出口目的地集中在中国香港。羊肉的出口均价为78.04元/千克,呈同比下降、环比增长的态势。     第三,活羊进口情况。     活羊进口方面,总量为52878只,同比增长215.13%,环比下降14.74%,进口额为671.10万美元,同比增长367.87%,环比下降88.24%。蒙古国和新西兰是主要的活羊进口来源国,其中新西兰的活羊价格较高。     第四,活羊出口情况。     活羊出口总量相对较小,仅为215只,同比下降91.78%,环比下降70.87%,出口额为4.00万美元。主要出口品种为非改良种用山羊,出口目的地有中国香港和尼泊尔。         来源: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微信号
3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门联合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就2024年至2025年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具体任务,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纲要》,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推进标准化自身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目前《纲要》提出的2025年四方面发展目标均已取得积极进展,为继续扎实推动《纲要》深入实施,制定了第二轮行动计划。本轮《行动计划》锚定2025年发展目标,紧扣《纲要》对“十四五”时期标准化发展的总体部署,以重点工作为牵引,由点及面推动《纲要》贯彻实施向纵深推进。 《行动计划》采用重点任务逐一列条的方式,结构安排上与《纲要》框架内容相对应,分三个板块,共三十五条。第一板块围绕标准化服务发展,从加强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提升现代化产业标准化水平、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推进城乡建设和社会建设标准化发展、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强化关键技术领域标准攻关、推动产品和服务消费标准升级、加快产业创新标准引领、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健全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机制等重点任务。第二板块围绕标准化自身发展,从深化标准化改革创新、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两方面,提出了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加强标准试验验证、强化标准化技术机构支撑、加强多层次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等任务要求。第三板块是组织实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来源: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3月22日,商务部发布《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自2024年4月21日起施行。 商务部服贸司、自贸区港司负责人表示,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的实施,标志着首次在全国对跨境服务贸易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形成跨境服务贸易梯度开放体系。这是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充分显示了我国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方向,将为全球服务贸易开放创新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 近10年,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全球跨境服务贸易年均增速是同期货物贸易增速的1.5倍,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提升至22%。随着数字技术快速突破、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深入发展,跨境服务贸易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激发,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市场潜力巨大。 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4种模式。商业存在是基于设立外商投资机构而提供的服务贸易,其他3种模式则统称为跨境服务贸易。 2013年以来,我国通过制定发布并持续压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投资自由化水平。而在跨境服务贸易方面,我国主要还是根据缔结的国际条约或协定中所作的承诺,给予其他缔约方或参加方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而且大部分是以正面清单模式进行承诺的。 当前,负面清单模式已经成为国际高标准自贸协定在跨境服务贸易领域作出开放安排的一个主要方式。此次发布的这两版清单,就是主动采用负面清单模式,统一管理跨境服务贸易市场准入,为下一步更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奠定基础。 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有序扩大开放的同时,也在清单中保留了必要的特别管理措施。清单出台后,各部门将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有关领域开放举措,完善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不断提升开放条件下的治理水平。 服务贸易管理由正面清单承诺向负面清单管理转变 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一列出对境外服务提供者以跨境方式(通过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模式)提供服务的特别管理措施。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均涉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11个门类。其中,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共71条,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共68条。 此次发布的首张全国版清单,主要是将过去分散在各个具体领域的准入措施,以“一张单”的方式归集列出,同时明确清单之外的领域,按境内外服务及服务提供者待遇一致原则实施管理,实现了服务贸易管理由正面清单承诺向负面清单管理的转变,有效提升了跨境服务贸易管理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 结合发展实际和开放需求,在自贸试验区对自然人职业资格、专业服务、金融、文化等领域进一步作出开放安排。 放宽职业资格考试限制。清单采取了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取消了境外个人参加注册城乡规划师、房地产估价师、拍卖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兽医、注册监理工程师等6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有利于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境外专业人才来华就业创业,参与自贸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的国际化水平。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此前,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了一些开放举措,这次将相关开放举措进一步扩大到自贸试验区。例如,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个人依法申请开立证券账户和期货账户,这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境外个人参与证券、期货投资,使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更加多元化,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的活力。 扩大专业服务业对外开放。清单取消了在中国境外设立的经营主体以及境外个人从事报关业务的限制。今后,境外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跨境的方式向自贸试验区内的主体提供报关服务,而不必在我国境内设立法人企业,提高了境外报关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自由度,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清单放宽了中外合作制作的电视剧主创人员的中方人员比例限制,将中方人员的比例从原来的不少于1/3放宽至不少于1/4,有利于鼓励更多优秀的外方主创人员参与合作电视剧的制作,进一步促进广播电视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我国跨境服务贸易领域首张负面清单实施情况整体良好 2021年7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商务部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作为我国跨境服务贸易领域首张负面清单,海南版清单实施以来,在金融、交通运输、法律服务、自然人职业资格等多个领域已取得了实际开放成效,实施情况整体良好。 在金融领域,外籍人士已可在海南开设证券账户参与交易,已有证券公司聘请外籍证券分析师开展证券交易咨询业务。在交通运输领域,多艘来自境外的游艇可以自由进出海南的港口,不再强制要求向我国的引航机构申请引航。在法律服务领域,已有海南律师事务所聘请外籍律师担任外国法律顾问,提供外国法律咨询服务。在自然人职业资格领域,已有境外个人申请参加执业兽医等资格考试。 海南版清单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海南服务贸易规模快速增长。据海南方面统计,2023年海南省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29.6%,为在自贸试验区和全国范围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奠定了实践基础。         来源:人民日报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3月27日上午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2023年)》并介绍有关情况。 2023年,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国家标准2902项,批准发布国家标准样品225项。其中在婴童用品、家用电器、化妆品等重点消费品领域制定国家标准241项,强化消费品质量安全。截至2023年底,国家标准共44499项,国家标准样品共4164项。采用全球统一标识标准的商品新增1964万种,同比增长19.2%,累计覆盖消费品总量1.9亿多种,有效促进了我国消费品畅通流动。   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首次开展国家标准实施数据统计调查,通过对标准查阅量、下载量、销售量、引用量、企业实施量和检测应用量6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得出我国国家标准的有效实施率达93.7%。 目前中外标准一致性水平持续提升,国际标准转化率整体达到82%。2023年度共转化国际标准999项,我国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等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为96%,工程机械、化工、铁合金等装备制造领域和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已超过90%。 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持续提升,提出分子生物等244项国际标准提案。在国际标准组织新承担机械储能、创新物流等7个秘书处和9个主席、副主席职务,新增注册专家1311名。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度达到82.2%。围绕国际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下达480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外文版计划,发布398项国家标准外文版。 来源:央视新闻
为充分发挥计量技术规范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作用,市场监管总局对外发布了《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管理办法》,《办法》将于202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此次《办法》对计量技术规范的立项、制定、批准发布、实施与监督管理等各环节进行优化整合,确保新型计量技术规范及时制定并有效实施;将“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统一修改为“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并将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国家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大纲、国家计量校准规范以及其他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全部纳入规制范围,打破传统壁垒,实现统一管理。 《办法》首次明确要求将世界各行业领域广泛采用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纳入计量技术规范,提高测量结果可比性,有效降低国际交流与互认成本及产品服务技术适配成本。积极推动采用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发布的国际计量规范及有关国际组织发布的国际技术文件。 据悉,市场监管总局将进一步优化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体系,改革创新计量技术规范管理模式,巩固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创新发展的计量技术基础设施,为技术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稳定高效的计量技术服务,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来源:法制日报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3月20日下午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移民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关情况。一起来看! 发布会速览: 从扩大市场准入、畅通创新要素流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等方面,采取务实措施,更大力度吸引外资 全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修订将继续以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 全面推进实施外籍人员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同时发证” 对于外资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随行配偶、未成年子女,签证入境有效期放宽至2年 允许北京、上海、广东等自由贸易试验区选择若干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等领域进行扩大开放试点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国家发展改革委: 《行动方案》从扩大市场准入、畅通创新要素流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等方面,采取务实措施,更大力度吸引外资。 第一,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空间。《行动方案》提出,要扩大市场准入,提高外商投资自由化水平。 ● 出台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继续减少外资准入限制,并在外资企业非常关心的医疗、增值电信等领域开展准入试点。 ● 将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开展银行保险、债券基金等领域业务。 第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提出,要优化公平竞争环境,做好外商投资企业服务。 ● 推动相关政策落实落地生效,印发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着力破除地方保护、所有制歧视等问题; ● 出台政府采购本国产品标准,要求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内外资企业生产的符合标准的产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第三,进一步提升要素跨境流动便利化水平。《行动方案》提出,要畅通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内外资企业创新合作。 ● 在商务人员往来方面,《行动方案》明确,对于外资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随行配偶、未成年子女,签证入境有效期放宽至2年,并将为外籍人才在华工作、停居留、永久居留等提供便利。 ● 在数据流动方面,《行动方案》将促进外资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数据跨境安全有序传输,并将制定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转移标准,实现大湾区内数据便捷流动。 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国家发展改革委: 现行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总条目1474条,包括“全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519条,“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955条。目前,符合条件的鼓励类外商投资可依法享受三项优惠政策:一是对于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设备,除《进口不予免税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外,实行免征关税政策;二是对于符合条件的西部地区和海南省鼓励类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对于集约用地的鼓励类外商投资工业项目优先供应土地,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 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已启动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修订工作。 一是全国目录的修订将继续以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同时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支持力度。 二是中西部目录的修订将充分挖掘各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条件,因地制宜加大对基础制造、适用技术、民生消费等领域支持力度。 便利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投资、创业 国家移民管理局: 全面推进实施外籍人员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同时发证”,形成“一站式”审批机制,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在华任职已连续两次办理一年以上工作类居留许可的外籍人员,以及在知名企业、科研机构任职工作的外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创新团队成员,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可为其办理5年以内的居留许可,符合相关条件的可批准在华永久居留。同时,准许在华任职工作的外籍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所属的企事业单位跨区域调整工作岗位,或者在国内高校攻读学位、接受继续教育,免予重新办理居留许可手续。 国家移民管理局积极推进“减证便民”,外籍人员因在华投资创业、工作学习等事由申办居留证件时,经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现场查验后可免于留存护照,按约定时间持本人护照前往发证窗口领取居留证件,方便申请人在此期间持护照办理有关事务。在受理外籍人员签证证件申请时,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可查询到本人住宿登记记录、邀请(聘雇)企业营业执照等信息的,可免予查验相关纸质证明材料。 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和健康产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 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和健康产业,与中国市场同行,分享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机遇。 ● 开展相关领域准入试点。《行动方案》指出,允许北京、上海、广东等自由贸易试验区选择若干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等领域进行扩大开放试点;支持信息服务(限于应用商店)等领域开放举措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好落地见效。 ● 加强重大外资项目服务。对于外资企业投资的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和健康产业项目,只要符合重大外资项目的条件,我们将及时启动专班工作机制,通过全生命周期服务,开辟绿色通道,推动项目加快落地。 金融部门数据跨境流动、外籍来华人员支付问题,央行这样回应 中国人民银行: 在解决金融机构关切这方面,我们现在在做的两件事情。 第一是金融部门数据跨境流动的问题。在倾听很多跨国金融机构诉求并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人民银行正在会同其他几个金融管理部门,争取形成一个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制度安排,明确金融领域的重要数据目录,统一监管合规口径。通过这样的做法,给予外资机构更加清晰的规则指引。在符合我们金融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外资金融机构降低数据跨境的合规成本,提高他们数据传输的效率,使他们在中国开展业务更加快捷和便利,进一步吸引更多外资到中国展业。 第二是支付方面,由于中外支付习惯不一样,很多外国人来华碰到了支付方面的困难。我们近期出台了很多优化支付服务的措施,刚刚发布了《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指南》,能够帮助解决外籍来华人员在中国遇到的支付难问题。我们还想尽可能关口前移,让很多外国人来中国之前,手里就有这样一本指南。 “外资24条”六方面59项举措已完成10项、取得阶段性进展的有28项、正在持续推进的有21项 商务部: 国务院去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六个方面59项举措中已经完成的有10项。比如, ● 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将外籍个人津补贴免税政策和外资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政策的执行期限延续到2027年12月底,并降低享受国产设备退税政策门槛。 ● 国家知识产权局、司法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行政裁决体制机制。  ● 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启用了新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提高外国人在华交通出行、生活消费的便利度,并推出放宽来华外籍人员申办口岸签证条件等便利措施。 取得阶段性进展的有28项。比如, ● 中央网信办制定了关于数据跨境流动的有关规定,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 财政部正在抓紧制定政府采购产品“中国境内生产”标准定义。 ● 国家药监局就已上市境外生产的化学药品、治疗用生物制品转移至境内生产的上市注册申请申报资料等要求,草拟公告也公开征求了意见。 ● 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工作通知,部署清理歧视外资企业、实行地方保护的各类政策等。 正在持续推进的有21项。比如, ● 商务部发挥外贸外资协调服务机制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常态化协调解决重点外资项目遇到的困难问题。 ● 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有关地方在展会期间设立知识产权服务保障工作站,强化展出证明出具、专利优先审查的受理、综合咨询等展会知识产权服务保障工作。             来源:中国政府网  
中国跨境电商产业总量大,增速猛。近些年来,中国跨境电商持续发挥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发展呈现很多特征。 一大特征是行业渗透持续深化。数字经济浪潮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出口时将目光投向跨境电商平台。一部分企业在原有出口流程基础上,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获取订单,拓宽海外销售渠道。另一部分企业开展跨境零售业务,直接面向海外终端的个人消费者,加速产品销售和推广。 经营模式在迭代创新。在服务方面,中国跨境电商平台走精细化运营道路,推出全托管、半托管等多元模式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全托管模式下,平台负责企业定价、运营、物流、售后等环节,降低跨境电商运营专业化门槛。半托管模式下,平台主要解决海关、物流等跨境难题,为出海企业“减负”,增加企业灵活性。在营销方面,跨境电商平台品牌打造针对性强,利用智能化大数据,在细分领域精准触达消费端。此外,“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的新零售业态加速兴起,成为当下新风口。 产业带动作用强劲。在跨境电商红利加持下,跨境物流稳步增长,在物流配送、干线运输到海关通关、海外仓储等方面促进作用显著。另外,跨境电商销售引发电子支付旺盛需求,刺激第三方跨境支付业务加速覆盖全球,呈现高增长态势。跨境电商带动物流、支付等衍生产业百花齐放,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实现“双向奔赴”。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如火如荼,企业出口势头向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依托中国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国陆续出台包括便利通关、退税结汇、退货试点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给企业和商家提升了很大信心。其次,较为成熟的供应链和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可以支撑中国跨境电商终端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商品适应全球消费趋势,全球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为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此外,随着中国电子商务产业愈发成熟,本土电商平台之间的横向竞争日趋激烈,跨境电商门槛不断降低,服务愈发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平台企业良性竞争能够促进行业保持创新发展活力。 从全球发展趋势看,跨境电商即将成为未来经济重要业态之一。跨境电商为全球消费者与优质商品架起桥梁,搭建连接生产商、品牌商、贸易商等环节的直连通道,成为全球外贸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从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到物流供应链,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跨境电商的全方位助力,中国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关键节点。 当下,跨境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展望跨境电商发展态势,值得关注3个方向。一是技术创新。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将提升跨境电商数字化水平。未来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应重点关注技术变革,将新技术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探索跨境电商应用新场景。二是赋能价值。未来跨境电商应注重避免同质化问题,基于对海外市场需求的洞察能力建立起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挖掘细分价值,充分赋能产业链上游,形成跨境电商出口产业的多样化生态。三是本地服务。从长期来看,跨境电商核心环节是本地化服务,未来应加强布局海外市场本地化经营战略,适配本地市场需求。 为促进跨境电商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应引导企业全方位合规化运营。未来中国跨境电商将会走得更远,进一步提升中国跨境供应链产业水平,为中国经济发展再添动能。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记者陈炜伟、谢希瑶)国家发展改革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负责人华中20日说,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已启动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修订工作。 华中在当天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全国目录的修订将继续以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同时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支持力度。中西部目录的修订将充分挖掘各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条件,因地制宜加大对基础制造、适用技术、民生消费等领域支持力度。 据介绍,现行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总条目1474条,包括全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519条,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955条。在修订过程中,将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外国商会、外资企业充分沟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诉求。 来源:新华社
信息检索
专题信息
认证信息 更多>>
IFS 认证
IFS国际食品标准(International Food Standard),是由HDE-德国零售商协会和FCD-法国零售商和批发商联盟共同制订的食品供应商质量体系审核标准。经德国贸易机构联合会于2001年向全球发布,得到德国及法国零售商普遍接受,,许多知名的欧洲超市集团在选择食品供应商时会要求后者须通过IFS审核。该标准在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影响力较大,IFS也是获得国际食品零售商联合会认可的质量体系标准之一。 这套标准包含了对食品供应的品质与安全卫生保证能力的考核要求,得到了欧洲尤其是德国和法国食品零售商的广泛认可。IFS是以ISO9000:2000标准的程序导向模式编排,涵盖HACCP、品质管理、产品控制、制程控制、工厂环境及人事等内容。供货商只要成功取得IFS认证就可以增加出口机会、减少多重审核的支出、取得欧洲主要零售商的信任、消费者对产品的接纳及减少食品危机风险。
ISO22000认证
随着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导致许多公司都在发展基于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的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在2001年,ISO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可审核的标准,这一标准进一步加深了HACCP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将最新成型的ISO 22000推向了发展的顶峰。ISO 22000标准试图为需要符合并超过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规则的公司定义出食品安全管理要求。该标准涵括了所有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它加快并简化了程序,而无需折衷其他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 22000是一个国际认证标准,其中定义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它适用于所有组织、可贯穿整个供应链——从农作者至食品服务、加工、运输、储存、零售和包装。  ISO22000:2005标准既是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又是可供食品生产、操作和供应的组织认证和注册的依据。  ISO22000:2005表达了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共性要求,而不是针对食品链中任何一类组织的特定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在食品链中所有希望建立保证食品安全体系的组织,无论其规模、类型和其所提供的产品。它适用于农产品生产厂商,动物饲料生产厂商,食品生产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它也适用于与食品有关的设备供应厂商,物流供应商,包装材料供应厂商,农业化学品和食品添加剂供应厂商,涉及食品的服务供应商和餐厅。  ISO22000:2005采用了ISO9000标准体系结构,将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原理作为方法应用于整个体系;明确了危害分析作为安全食品实现策划的核心,并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所制定的预备步骤中的产品特性、预期用途、流程图、加工步骤和控制措施和沟通作为危害分析及其更新的输入;同时将HACCP计划及其前提条件-前提方案动态、均衡的结合。本标准可以与其他管理标准相整合,如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等。
Kosher 认证
Kosher认证又称犹太认证(犹太食品认证,Kosher certificate),是指按照犹太饮食教规对医疗、化工、食品、辅料和添加剂等进行认证,此种认证被称为Kosher认证。其涉及范围有食品及配料、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精细化工、药品、机械生产企业等。Kosher认证有其完善的法规和理论、实践基础及管理。通过Kosher认证的公司,可以在其生产的食品上使用国际最著名的、被广泛认可的“洁食认证(Kosher)”标记。Kosher认证按照不同的认证机构,具体有:KOF-K Kosher洁食认证 、OK Kosher洁食认证、Star-K Kosher洁食认证、OU Kosher洁食认证、BC Kosher洁食认证、Bais-K Kosher洁食认证、Bais-K Kosher洁食认证、cRc Kosher洁食认证 、KIR Badatz Kosher洁食认证等。
期刊杂志 更多>>
主办: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  四川省WTO/TBT通报咨询中心
技术支持:成都容海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